【專科櫥窗】纖維肌痛症(fibromyalgia)

風濕科門診,有相當高比率的病人是因全身慢性疼痛而來求診,且常表現的求助無門、徬徨失措,其中許多其實是罹患了纖維肌痛症。

流行病學
一般人口的盛行率是2~4 %, 其中約3/4為女性,多開始於中年以後, 但發年齡也可由10餘歲到老年。有風濕病的病人無論是退化性關節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全身性紅斑性狼瘡、或僵直性脊椎炎都有較高機會再合併纖維肌痛症。
診斷標準
根據美國風濕學院1990年的診斷標準,纖維肌痛症的主要的臨床症狀包括:慢性長期且全身瀰散的疼痛,併有特定眾多壓痛點。慢性長期是指至少3個月以上,全身瀰散是指身體兩側、腰上腰下、併中軸骨幹全在痛,特定壓痛點是指18個特定點中至少有 11個以上有壓痛。
而纖維肌痛症病人常有的其他特徴則包括:倦怠感、失眠、僵硬、麻痛、頭痛、顏面痛、顳顎關節痛、常拉肚子、尿急、胃食道逆流、雷諾氏症候群、心悸、容易過敏、情緒沮喪、焦慮等。

臨床表徵
身體初始疼痛可能只局限肩頸一處,但會逐漸瀰漫全身。肌肉疼痛常被形容為燒灼感、幅射狀、腐蝕性。若以疼痛標尺表示,其疼痛度甚至超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疼痛。許多病人也抱怨一起床即感覺疲累不堪,到下午更撐不下去。且怎麼睡也睡不飽,即使已睡了8~10小時仍感覺根本沒睡。另一特徵即淺眠,且常清晨就莫名其妙醒過來卻無法再睡著。唯吊詭的是,檢查時都正常,實驗室檢驗或放射線檢查也只是為了排除其他可能。有經驗的醫師就必須去測試那些特殊位置的壓痛以求確診。

病因
絕大多數的案例皆是屬於原因不明,且絕少源自單一因素。病患常自認可能和感冒、病毒感染、身心受創等因素有關;也有研究報告認為和C型肝炎及HIV病毒感染相關。 其他可能致病的機轉還包括心理壓力、免疫功能、內分泌、自律或中樞神經等之異常。遺傳也是可能的因素,例如發現血清素傳遞基因上有異於常人。當然也有研究認為纖維肌痛症與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,他們發現20~30%纖維肌痛症病人有情緒沮喪,10~20%纖維肌痛症病人有焦慮,但人格特質上倒是無特殊之處。
另外也有少數患者會有由其他慢性疾病,如類風濕性關節炎、全身性紅斑性狼瘡、乾燥症、甲狀腺功能低下、肌炎等,所引發的繼發性纖維肌痛。

治療
1. 病人教育:若要能成功治療,病人教育非常重要。病人應清楚被告知這是真實需要面對的問題,而非來自感覺或精神異常。病人也應清楚被告知,這個問題既無器官破壞性、也不致威脅性命,從而增強克服的信心。醫病之間的互信培養更是相當重要。
2. 藥物治療:一般而言,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及止痛藥效果不彰。被美國食藥局認可治療纖維肌痛症的藥物有三:2種屬口服選擇性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,如 duloxetine(cymbalta,千憂解)和milnacipran(savella)。較老的類似藥物包括低劑量三環抑鬱劑amitriptyline(elavil,安米替林錠),及肌肉鬆弛劑cyclobenzaprine,如flexeril 服樂適等。另一種即pregaballin(lirica利瑞卡,為治療癲癇藥物),類似藥物有neurontin鎮頑癲。這些藥物的共同副作用包括:暈眩、嗜睡、水腫、和變胖。此外,並不建議用低鴉片類藥物,如妥美度tramadol(tramal,ultracet),可能適得其反。血清素接受體抑制劑(serotonin receptor inhibitors),如celexa(cipram舒憂膜衣錠)、lexapro(escitalopram,乙二酸酯)、prozac百憂解、paxil(帕羅西汀)及zoloft(樂復得膜衣錠)等也都曾被認為有效。其他方法則尚包括痛點藥物局部注射等。
3. 非藥物治療:
運動,如快走、游泳、有氧運動、伸展體操、騎自行車等,但也要注意持之以恆且量力而為。
睡眠,良好睡眠對症狀改善極有幫助。
其他,可嘗試溫水水療、物理治療、或認知行為治療,包括身心調適、學習如何放鬆(如靜坐))、 催眠療法、表皮神經電刺激、針灸等。 

預後
一個追蹤14年的大型研究顯示,經適當治療後,67%病人會感覺進步,70%病人認為對日常工作影響不大,僅9%病人會因此必須放下工作。另一研究顯示25%病人在2年後會完全痊癒。因此即使被確診罹患了纖維肌痛症,也絕非束手無策,仍應積極和醫療人員協力配合,以減輕症狀,並試著解決問題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纖維肌痛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